當代諮商理論
第七章理性情緒行為諮商法
第三節諮商歷程與技術
理性情緒行為諮商之諮商過程 p.166
第一階段:引導當事人,覺察他的非理性的「應該」、「必須」及「一定」
第二階段:使當事人超越覺知階段
第三階段:輔導當事人改變並放棄非理性觀念的思考
最後一個階段:激勵當事人發展一套理性的人生哲學觀
諮商技術 p.168
(一)理性情緒行為諮商方法的基本觀念
1.人的知覺、思考、情緒和行為是同時作用並彼此交互作用的,因此要協助當事人,就應適當使用理性情緒行為諮商的各種方法。
2.理性情緒行為諮商強調認知、主動而直接的指導,家庭作業及訓練取向。
3.理性情緒行為諮商不認為在諮商師與當事人之間的深刻關係,是促進人格改變有效的必要或充分條件;但是相信當事人和諮商師之間能有良好的專業關係,則是諮商師與當事人所渴望的。
4.理性情緒行為諮商師像行為改變諮商師一樣會使用各種行為改變的技術,包括角色扮演、表達訓練、減敏感法、幽默、操作制約、建議、支援及其他技術。
5.個人對於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有了不適當的反應,其主要理由即在於他現在有某些武斷的、不理性的、不恰當的觀念。
(二)建立良好諮商關係的技術
1.同理、了解關心當事人重視的問題
2.尊重的態度
3.接納當事人
4.此時此刻的反應
5.真誠的態度
(三)教導與說服的技術
1.能指出當事人困擾的根源。
2.反宣傳法:即諮商師駁斥當事人自我破壞的想法與迷信,以打擊其不合邏輯及非理性的思考。
3.鼓勵與勸導:諮商師可以用鼓勵和勸導的言辭,讓當事人從事一些活動。
4.分析與說明:諮商師分析當事人非理性的觀念並將其駁斥。
5.提供理性的觀念替代不合理性的觀念。
(四)家庭作業
1.聽錄音帶
2.閱讀書籍
3.系統的書寫家庭作業
運用理性情緒諮商法協助當事人減輕情緒的困擾常用的方法 p.173
(一)分散注意力:可以暫時的分心方式如運動、冥想、畫畫、寫作、上網聊天、看電影或電視的方式暫時跳脫或緩和原先期待受到重要他人過度期待的方式。
(二)滿足合理要求:當事人的合理要求如果受到滿足,可能會緩和症狀。
(三)神奇的魔法:例如一位小孩認為一切的困難只要媽媽在一切都可以解決。
(四)放棄不合理的自我要求
培養理性情緒行為的健康特質 p.174
(一)自我興趣 (七)科學化思考
(二)社會興趣 (八)自我接納
(三)自我引導 (九)冒險
(四)容忍 (十)非理想主義者
(五)彈性 (十一)自我負責
(六)接納不確定性
第八章溝通分析諮商法
理論要義
人性觀 1.對人性的看法是「反決定論」,認為人可以超越外在環境的制約及早年經驗的限制,自由選擇其生活方式及行為,並重新決定及指引未來的生活方向及方式。
2.溝通的主要概念─「溝通」、「自我狀態」。
人格結構的內涵 自我狀態 即一種思想和感覺一致的內在系統,此系統可直接影響一組相關的行為型態;可分為父母、成人及兒童。
1.父母自我狀態:指個體在幼年時由父母行模仿而來,常以偏執、批評及撫育等行為形之於外,可分為「撫育的父母」及「批評的父母」。
2.兒童自我狀態:即先天的本能行為及後天的經驗感受。包括「自然兒童」、「適應兒童」及「學者兒童」。※自然兒童即未經後天環境影響或燻陶,最原始、最真實的一面。
3.成人自我狀態:是個人客觀、理性的部份,常用的語彙為「讓我想想」、「根據」、「看情形」、「為什麼」等。
撫慰 一個認可的單位,透過身體的接觸,或口語與非口語的反應,來表達認可行為。
※正撫慰即鼓勵、奬勵、接受微笑、一句好話等。
※負撫慰即打駡、責備、吵架、埋怨、惡言相向等。
腳本形成 腳本是以童年所做的決定為基礎,為了得到父母認可的安撫的一種生活計畫。腳本有如人生的戲劇,有主角、配角、主題、事件、過程和結局,每個人會在生活中找到適合扮演的角色,也會選擇一些人和我們共同扮演。
應該訊息與禁令 由父母親的父母狀態,傳遞到小孩的父母狀態的訊息,例如:「你要努力用功,將來才會有出息。」
早期決定與人生地位 腳本的生活計畫是源於早期生活,腳本的訊息來自父母親的各種禁令,這些訊息包涵了口語訊息和非口語訊息,有時父母親未必有那層意思,孩子卻堅信不移。
遊戲、扭曲與點卷收集 遊戲是藉著一系列的曖昧溝通,表面上看起來是互補式的溝通,而造成負面結果。
人格發展 溝通分析理論認為人格的發展受到家庭因素影響,家庭背景、出生序、性別、是否被預期出生等,都決定了小孩出生時是否被喜歡,也決定了小孩被撫慰的情形,會塑造小孩的人生地位。
現象學模式:認為功能健全的人能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本能與現實接觸來面對自我的心理與情
緒需求。
諮商技術
(一)互補型溝通:即一種刺激與反應相互平行,適當且良好的溝通方式。
(二)交錯型溝通:即當發出刺激的人對接受刺激的人有所期望,但卻沒有收到預期的反應。
(三)曖昧型溝通:指相互溝通的兩人,表面上以社會可接受的方式表達,但卻暗藏其他的意思。
(四)共生狀態:當一個人漠視自己的自我狀態,同時也漠視別人的自我狀態時,便構成共生狀態
(五)反向自我狀態:個人自我狀態調適的類型,也就是本身自我狀態間的轉換。
(六)自我圖形分析 P.205
諮商歷程 P.206
(一)提高當事人的動機與覺察力
(二)訂定諮商契約
(三)去除兒童狀態的迷惘
(四)重新作決定
(五)再學習
第九章行為諮商法
理論要義
人性觀 源於行為論,傳統的行為論者主張人性是後天環境的產物,認為經由環境這個刺激塑造了人性,所以傳統的行為諮商的人性觀是決定論,是環境所決定的。因此人的行為模式或人格特質都不是先天遺傳而來,而是經由後天學習而來,所以人性無所謂善與惡,是中性的
理論特徵 P.220
行為的學習 行為或行為潛能的改變 行為潛能:已產生學習而未能在行為上表現在外的現象。
較為持久的改變 無論是外顯、內隱的行為,只有較為持久改變者,才能算是學習,行為如是暫時性的改變,就不能算是學習。
學習因經驗而生 經驗含有兩種意義,一為個體生活習得的累積;另一指個體的生活活動,在活動過程中產生學習。
學習有多種類型 學習可分成認為、情意及技能等三種;依學習歷程的不同,可將學習分為聯結學習、認知學習及社會學習等三大類型。
古典制約 在控制的情境下,將一個原不能引發個體某種反應的制約刺激,伴隨一個能夠引發該反應非制約刺激多次出現後,終能使制約刺激與該反應間建立起新的聯結關係,而能單獨引發該種反應的歷程。
操作制約 在某一刺激的情境下,由於個體自發性的反應帶來的結果而導致該反應強度的增加,並終能與某一刺激間建立起新的聯結關係。
社會學習論 經由楷模或示範的提共,人就能主動去學習預期的行為。
增強作用 制約刺激之後呈現非制約刺激的實驗過程;在操作制約歷程中,增強作用則是指個體出現操作性反應後,隨呈現增強刺激或酬償的實驗過程。
正增強是指任何一種刺激當其出現在個體反應之後,且對該反應產生強化作用的安排或訓練過程。
負增強是指任何一種刺激,恰在個體表現出某種反應時消失,且對該反應產生強化作用的安排或訓練過程。
削弱作用 在古典制約歷程中,一旦產生制約反應後,如非制約刺激一直不再伴隨刺激出現,那麼已建立的制約反應會逐漸減弱,終至不再出現。
懲罰作用 指施予個體所驗惡的刺激,以去除個體的不良反應的過程。
諮商歷程 P.228
(一)確定問題並評估問題
(二)評估問題的方法
(三)引導想像
(四)角色扮演
(五)生理狀況的紀錄
(六)自我監控
(七)行為觀察
(八)實施心理測驗與問卷
(九)選擇適宜的處理技術,並開始實施
諮商技術
(一)系統減敏感法:依據古典制約學習原理所發展出來的一種行為諮商法,是應用最廣和實驗研究最多的行為諮商法,它是將當事人對某種平常刺激所學得的異常反應改變為正常反應的歷程,亦即這種方法是在逐步調整環境刺激與當事人的關係,使當事人慢慢減少對該刺激的敏感程度。
1、建立焦慮階層:指當事人對某一刺激情境所產生的由低至高的焦慮程度。
2、實施放鬆訓練 P.232
(1)肌肉放鬆法
(2)深呼吸法
(3)想像法
3、開始實施系統減敏感
(二)交互抑制法:利用人不能同時存在兩種對立的情緒或狀況,使某一種情緒或狀況能被相對立的情境或狀況所抑制,進而只出現相對立的情緒或狀況的歷程。
(三)厭惡制約法:對個體施予會令其痛苦或厭惡的非制約刺激,以改變原已學得的制約反應。
(四)代幣法: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代替食物或玩具等的獎勵作用,做為當事人出現適應行為後的增強物,以強化該適性為,進而達到養成良好習慣的諮商目的。
(五)示範法:當事人透過觀察、模仿諮商師的良好行為,經由社會增強的作用,即可表現出被期望的思想、態度與行為的歷程。
第十章認知治療法
理論要義
基本原則
P.248 第一個原則:一個人建構一個情境的認知方式,決定了其反應的行為與感覺。
第二個原則:人對於環境事件的解釋,是一種主動的、持續不斷的歷程。
第三個原則:每一個人都有其特異的敏感度與脆弱性,因此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苦惱。
第四個原則:上述個人敏感程度的差異性,也會受到個人人格組織的影響。
第五個原則:壓力對於認知組織的正常活動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第六個原則:一般心理症狀,例如憂鬱和焦慮,通常都包括了含有特異內涵的過動基模,彰顯了其症狀的特性。
第七個原則:與別人互動時的壓力感受,會產生一種不良適應認知的相互性增強循環。
第八個原則:個體在遇到威脅時,會表現出相同的軀體反應,無論這種威脅是實體的,或是象徵的。
自動化思考 第一個成分:自我觀 自我觀是自己對自己表現的負面評價。
第二個成分:世界觀 別人對自己表現的負面評價。
第三個成分:未來觀 對自己未來表現的負面評價。
認知曲解
P.252 武斷的推論 缺乏足夠證據,或相關資料的情況下所做成的推論。
選擇性的判斷 在下判斷時,見樹不見林,只根據孤立出來的小事件做判斷,忽略了整體事件的意義。
過度類化 以極少數的資訊做過多的推論,或者是將「例外」類化為「通則」,以一次的成敗論英雄。
誇大或貶低 一種典型的認知扭曲。
個人中心化 將自己毫不相關的事情硬和自己拉上關係。
二分法思維 凡事均以「好—壞」或「成—敗」等二分的兩極化思維方式來做判斷。
災難化 將心裡擔心的事情,加以過度的渲染,而讓自己產生恐懼的情緒。
標示與錯誤標示 根據某些行為上的疏失或過錯,在自己的身上貼上標籤,而形成了負面的自我認同。
相關徵侯
p.254 與日俱增的依賴
游移不定
意志麻痺
自殺念頭
其他行為
諮商技術 P.256
(一)分析自動化思考:並不一定以語言的形式呈現,有時會以視覺形象或圖形的形式呈現。
1.蘇格拉底式對話:改變當事人的自動化思考,其基本步驟是:定義用語、確定規則、找出證據。
2.自我監控:鼓勵當事人進行家庭作業,以結構的方式,對自己的自動化思考、情緒、行為狀態進行監控。
(二)認識認知曲解
(三)驗證合作式的經驗療法:由諮商師與當事人攜手合作,以一種驗證假設的方式,重新建構當事人的認知內容。
第十一章現實治療法
理論要義 P.276
人格理論 即人為根本的自我決定論,每個人為其所做的行為負責任,個人亦有能力成長為其所決定成長的狀況。
適應不良的本質 P.277 (一)個體與環境 個體最先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家庭環境愈穩定、愈符合現實環境。愈充滿愛時,個體在成長之後較能因應環境。
(二)人的基本需求 1.愛與被愛的需求
2.價值感的需求
3.歸屬感的需求
角色認同與目標導向的社會 P.278
現實治療法的三個R
P.280 (一)強調責任 凡個人滿足其需求,但以不妨礙他人實際其需求的方式,而達到自我滿足的行為。
(二)強調符合現實的行為 注重現在,而不注重過去。
(三)強調正確的行為
現實治療法與控制理論 人的行為運作,認為唯有自己的行為是個體所能控制的,而且我們的行為是由其內在的五種基本需求:愛與被愛、價值觀、歸屬感、樂趣需求以及自由需求所決定,並非外在因素所激發。
不強調情感轉移 情感轉移只會使諮商師及當事人隱藏起來,現實治療法要求諮商師善盡其角色,而不必扮演當事人轉移的角色如父母。
現實治療法對行為產生改變的觀點 P.283
(一)特殊的訓練及教育情境
(二)行為改變的三條件
1.建立共融關係:強調個體必須與他人共融才能滿足心理需求,一個人一生的任何階段都必須有一個重要他人關心我們,也必須與人維繫共融關係,尤其心目中重要他人的關愛。
2.諮商師的行為及特徵
3.態度改變
諮商歷程 P.284
(一)與當事人建立共融關係
(二)焦點集中於現在行為中的行動部分—「現在你在做什麼?」
(三)協助當事人對其行為的自我評估—「你做的,對你有幫助嗎?」
(四)協助當事人擬訂計畫達到負責的行為
(五)承諾
(六)不找藉口
(七)不處罰
(八)不放棄
諮商技術 P.287
1.使用熟練的問答藝術
2.個人成長計畫的自我輔助技術
3.適當幽默技術的使用
4.使用矛盾意向的技術
現實治療法的技術 P.287
1.人際共融
2.設定限制,並組織適宜的諮商情境
3.緊迫釘人技術
4.角色扮演
5.討論
6.幽默
7.面質
8.擔任示範及教師的角色
9.擬訂負責的行為
10.幫助當事人了解及接受自己
11.教導當事人快樂
第十二章 家族治療
薩提爾模式:不強調病態,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成長取向的學習歷程,只要是關心自我成長與潛能開發的人,都可在這個模式的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穫。
理論要義 P.308
家庭結構 家庭也需要某種內在組織以說明成員關係的組成及性質,而家庭的互動模式便構成了家庭結構。簡言之,家庭結構是一組隱形的功能需求或規則,整合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的互動方式。
家庭次系統 次系統就是在整個家庭系統中,從事特殊功能或程式的小系統。
界限滲透性 家庭次系統之間「界定清晰的界限」有助於維持分離性,又同時強調整體家庭系統的歸屬感。
良好的界限清晰度是能夠提供支援,在次系統之間保持暢通與協商關係,同時又鼓勵各個次系統的成員維持獨立和嘗試的自由。
同盟、權力和聯盟 同盟:家庭成員在從事家庭活動時,共同參與或彼此對立的方式,家庭中的權力表示權威和責任,也就是家中誰是決策者?和誰去完成決策?這個人就擁有權力。
家庭失功能 當一個家庭陷入麻煩的時候,我們可以假定這個家庭必然在失功能的結構中運作。
治療技術 P.319
1.參與與調適
2.模仿
3.跟循
4.行動化:諮商師將外在的家庭衝突帶入治療會談中,使得家庭成員可以展示其處理方法,諮商師也可以觀察整個過程,並且找出修正互動的方法,和改變結構之道。
5.重建視框:改變事件或情境原先的意義,將事件或情境放在新的脈絡,以便產生另一種不同於前的解釋。
第十三章 後現代心理治療之一----焦點解決短期心理諮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